 
- UID
- 1053
- 帖子
- 10020
- 精华
- 39
- 积分
- 47824
- 威望
- 16688 名誉值
- 港湾金币
- 10181 币
- 鲜花
- 10896 朵
- 阅读权限
- 220
|
那时候年少
作者陈智
踩在脚下的只能有一条路。
这个世界有太多条路。
谁都无法做到,
每一条都走过。
那时候年少
摄影/张湘年
那时候年少,
意气风发。
为了一个采访,
可以行上万里路,
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那时候,
全国做深度报道的记者能数得上名的,
并不多。
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无论哪家新闻媒体或者期刊杂志举办笔会,
见到的,
几乎都是熟面孔,
甚至很多次,
大家从上一个笔会刚刚分手几天,
几天后,
下一个笔会又见面了。
就像这彩虹,
只要条件允许,
你总会看到。
笔会的主办方为了吸引我们这些人能够答应前来,
挖空心思。
从采风路线的定制,
到目的地的收获。
无非为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从我们这里拿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很多时候,
交易是一种心照不宣。
文人间的交易更含蓄、更富丽堂皇一些。
那时候年少,
为了理想、梦想不屈不挠。
常常为一个新闻事件,
热血沸腾、上窜下跳。
我曾一次次告诉每一个即将做记者的学生——
记者,一定要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精神。
现在想想,
当初,真正能明白我这句话意思的人有多少?
不要把自己的经验、总结试图通过任何方式传授给后人,
每个人的路不同,
只有走过,
才知道川藏线和青藏线的美丽。
最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那时候年少,
加上郑钧的歌曲的蛊惑,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几乎构成了精神世界的终极梦想家园。
第一次踏上这里,究竟是哪一年?
1995年?
时间久远,跟河一样,
不记得了。
只记得,
从第一次踏上这里,到今天,
一共走了11次青藏线,
5次川藏线。
我用了3年时间,
不,严格的说,是3年零4个月的时间,
走进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严格的说,不是我一个人,
还有助手冯侠,
和我同在。
除了远赴大连采访世界级小提琴制作大师陈水宝之外,
助手冯侠一直都跟在我身边,
不离不弃。
3年多采访、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一同感受着感动、震撼、悲伧、洗礼和穿透。
那天刚下过大雨,
雨未收,
小了。
就看到了这般景致。
雨收云散之后呢?
太阳出来之后呢?
不要怀疑你的眼睛。
我一度也屡屡怀疑过。
照片没有P过,
这条路上不经意呈现给你的,
就是这般不可思议的真实。
就像我真实地出现在你面前一样。
不要怀疑你的眼睛,
我一度也屡屡怀疑着眼睛看到的一切。
眼见为实,
在都市社会仿佛快要变成传说。
那时候年少,
总认为,
只要我愿意,
再高的山都能翻越。
只要我愿意,
我会把它踩在脚下,
神一样俯览众生地俯视。
踩在脚下的只能有一条路。
这个世界有太多条路。
谁都无法做到,
每一条都走过。
那时候年少,
只注重了走过,
而忽视了了悟。
都说,
吃一堑长一智。
那时候年少,
吃一堑不会长一智,
只会甩甩头,很快忘掉。
|
|